八位首席经济学家把脉中国经济:下半年经济恢复步伐将加快 财政货币政策仍有发力空间

sddy008 技巧讲解 2022-09-17 159 2

  2022年上半年即将结束。回顾上半年,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困难局面,我国出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各地方也出台了配套举措,助推经济运行向好因素增多、市场信心增强。

  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通胀走高,下半年经济形势走势如何?我国宏观政策该如何应对?6月26日,《证券日报》记者分别就此采访了巨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香港中睿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徐阳。八位首席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今年上半年GDP增速或在3%左右,下半年财政、货币政策需要加大力度,经济恢复步伐将加快。

  预计二季度GDP

  同比增1%至2%

  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原有的稳增长政策措施基础上,5月份国务院进一步出台《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包含了6方面33项具体举措,各地也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结合地方出台稳定经济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望在6月份逐步显效,将促进经济恢复向好。

  陈雳表示,尽管前期疫情带来的扰动还未完全消退,但是企业生产复苏趋势不变,预计今年上半年GDP增速是3.5%。

  董忠云认为,6月份,商品房销售出现明显回暖,有望加快推动内需的修复。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落地,二季度经济呈现先下后上的运行格局,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在2%以下,上半年GDP增速或在3%左右。在经济继续改善和基数效应的影响下,预计下半年GDP增速将有明显回升。

  “随着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5月份经济有所恢复。”罗志恒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至2%,上半年在3%左右,三四季度增速有望恢复到5%,全年呈V型走势。

  邱晓华也认为,从5月份数据可以看出经济恢复趋势明显。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在1%-2%。三四季度GDP增速要达到7%,才能确保全年GDP增速保持在5.5%以上。

  明明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一季度GDP仅实现了4.8%的增速。二季度以来,不少经济指标在4月份、5月份都落入负增长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及时采取了有力措施,5月份以来物流和供应链问题有了显著缓解,随着对投资和消费的支持措施逐步落地,预计二季度GDP增速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

  下半年市场焦点将集中在

  政策落实和传导

  为实现全年5.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宏观政策下半年将如何发力?

  “货币政策方面,应继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罗志恒认为,下半年可考虑进一步降准降息,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提振信贷需求。同时,使用更多结构性工具,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董忠云认为,外部流动性快速收紧会对国内流动性宽松带来一定的约束,内部流动性可以维持目前的充裕状态,为宽信用提供基础,同时可继续适当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推动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

  在章俊看来,下半年政策主要还是以财政为主,更重要的是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推动货币配合财政政策实施。5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显示居民和企业加杠杆意愿不足,未来在增量政策方面主要还是集中在财政方面,可能会发行特别国债和提前下达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来加大基建投资力度。

  董忠云也认为财政政策方面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能力。同时,应重点加强保主体、促就业方向的财政支出力度。针对企业部门,应积极通过税收、补贴、融资等多方面改善企业现金流。应加快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的发展,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困难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增信、流动性支持等服务。针对居民部门,可考虑通过发放消费券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居民的消费补助力度。

  “预计投资者和市场接下来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前期政策的落实以及政策的传导。”章俊举例说,目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且利率已经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未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能打通,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来扭转融资需求低迷的局面,并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柏文喜表示,下半年市场普遍期望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能够进一步发力。建议在加快推动市场信心修复的基础上,综合施策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创新动力。

  基建投资

  是稳增长重要抓手

  从微观层面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在哪里?在多位首席经济学家看来,基建投资是重要发力点之一。

  “基建投资是当前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能够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将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后续将加快使用进度,促进有效投资。”陈雳认为,未来水利领域有望成为基建投资的重点方向,一是重大水网建设工程,继续发挥稳增长稳就业的牵头作用。二是县城、农村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此外,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增强市场活力。

  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水利部数据显示,前5个月完成水利建设投资金额3108亿元,同比增加54%。近日,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例如6月25日,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湖南大兴寨水库工程、安徽包浍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均为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董忠云表示,基建投资需扩大领域,应与我国加大科技创新、推进新基建的方向相结合。

  徐阳建议,传统基建方面应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来引导增强市场对基建投资的信心。同时,在新基建方面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拉动更多的市场投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稳投资。

  章俊表示,可通过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来拉动需求。例如,放宽汽车限购和免征乘用车购置税,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审批和新开工一批大型基建项目等。

  明明认为,微观上促进经济复苏最关键的还是稳就业和稳市场主体。一方面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继续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经营压力较大。发力点应聚焦在稳定市场主体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上面。

  输入性通胀风险

  相对可控

  近期,各国相继公布5月份物价数据,高通胀成为普遍现象。如,5月份,美国、英国CPI同比涨幅分别达8.6%、9.1%,再创新高。其中,美国物价超预期上行,继3月份之后再度创下40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是否会对我国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下半年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油价和粮价。”罗志恒分析称,油价方面,地缘冲突导致国际原油供应紧张,而OPEC和美国页岩油均未明显增产,随着交通出行等需求恢复,油价将继续震荡向上。粮价方面,地缘冲突、成本上升、气候变化、投机交易四方面因素或影响全球粮食供需格局。

  在明明看来,输入性通胀压力确实存在,目前相对可控。

  “能源方面,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油价对国内能源价格的冲击相对可控,近期我国有力保障了煤炭供给,价格持稳。”明明表示,粮食方面,我国对粮食保供稳价高度重视,国内主粮自给率较高,而且粮食在CPI中的权重并不大。在应对方法上,只要延续上半年以来的保供稳价措施,输入性通胀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徐阳亦持相似观点。他表示,“由于我国粮食、煤炭等都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有足够空间应对外围的高通胀。因此我国在输入性通胀方面并不会出现整体性风险,未来影响也不会特别大,但需保持警惕。”

  柏文喜认为,当前国际能源价格和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且有波动风险,国际粮价有再创新高的可能,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不小。为此需要积极应对,提升国内能源产品产能和供应保障能力,一方面推动大宗原材料和进口粮食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鼓励国内生产以稳定供应,从而推动国内物价涨幅保持在合理区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评论

精彩评论
2024-08-18 01:25:26

刚看见一个妹子,很漂亮!http://2vm.ahtonch.com

2024-09-06 16:43:19

没人理我,好伤心啊!https://www.telegramnm.com/